中医内科学考查内容较多,且知识点比较散乱,考生记忆负担较重,对于考试来讲,需要我们进行知识点的总结,中公教育的老师为大家整理如下。
2.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,提出痉证可分为“刚痉”和“柔痉”,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,表虚有汗为柔痉。
4.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,虚为脏腑虚损,阴阳、气血、津液不足,实者为邪气壅盛。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,筋脉失养。
7.患者以“头痛,项背强直,恶寒发热,无汗或汗出,肢体酸重,甚至口噤不能语,四肢抽搐;舌苔薄白或白腻,脉浮紧”为主要表现,诊断为:痉证-邪壅经络证。
9.若风邪偏盛,项背强急,发热不恶寒,汗出头痛,苔薄白,脉沉细,病属“柔痉”,以瓜蒌桂枝汤为主。
14.患者以“头痛昏蒙,神识呆滞,项背强急,四肢抽搐,胸脘满闷,呕吐痰涎;舌苔白腻,脉滑或弦滑”为主要表现,辨病为痉证,辨证为痰浊阻滞证,代表方为涤痰汤(十一五教材:导痰汤)。
15.患者以“项背强急,四肢麻木,头目昏眩,神疲,舌红无苔,脉细数”为主要表现,辨证为痉证-阴血亏虚证。
18.痉证与痫证均有四肢抽搐、痉挛的表现,但痫证抽搐、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,而痉证发作多呈持续性。
20.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》:“痉为病,胸满口噤,卧不着席,脚挛急,必齿,可与大承气汤。”